电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94|回复: 2

青藏大地上树起的丰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6 23: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bsp;&nbsp;&nbsp;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孟子》<BR>&nbsp; 引&nbsp;&nbsp;&nbsp; 子<BR>距今3000万年前。<BR>东经73°40′——104°20′、北纬27°20′——40°之间。<BR>突然天崩地裂、山呼海啸,一座年轻的山脉渐渐拔地而起……<BR>这次地史事件,后来出现的人类称之为“喜马拉雅运动”,这座山脉被叫做“喜马拉雅山脉”。<BR>青藏高原随喜马拉雅山脉的诞生而大幅隆起,平均高度在4000米以上,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BR>&nbsp;&nbsp; 于是,这里成了“世界屋脊”,成了生命禁区……<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铁肩挑起千钧担<BR>&nbsp;&nbsp;&nbsp; 青藏高原以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而著称于世。即使在气候最好的夏季,空气含氧量也仅是平原地区的一半,气候异常干燥,夏季气压还不足内地的20%,冬季不到8%;日光辐射非常强烈,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紫外线辐射比海平面高出140%左右;在青藏铁路沿线,四周山峰冰雪常年不化,气候变化反复无常,年平均气温只达到零下4摄氏度,年平均大风日在178天左右,最大风速30米/秒。据调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人的劳动强度和机械效能分别降低36%和40%左右。<BR>&nbsp;&nbsp;&nbsp; 2001年初,国务院批准立项修建青藏铁路Ⅱ期工程,总投资262.1亿元,工期6年。该工程起于青海省格尔木市,翻越唐古拉山口,最后到达西藏拉萨市,全长1142千米,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这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多年冻土最长的高原铁路。<BR>&nbsp;&nbsp;&nbsp; 在这里修筑铁路,是个伟大的创举。。<BR>&nbsp;&nbsp;&nbsp; 同样,在这里,建设与铁路相配套的输变电工程,也是伟大的创举。<BR>&nbsp;&nbsp;&nbsp; 而征服从未遇见过的“高原缺氧、冻土病害、生态脆弱”三大难题,更是伟大的创举!<BR>&nbsp;&nbsp;&nbsp; 公元2005年3月底4月初,一群勇士出征了。<BR>&nbsp;&nbsp;&nbsp; 他们是去建设与青藏铁路Ⅱ期相配套的输变电工程,架设110千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的输变电线路;<BR>&nbsp;&nbsp;&nbsp; 他们将向“生命禁区”挑战,将向生命的极限挑战!<BR>&nbsp;&nbsp;&nbsp;&nbsp; 这一工程,北起距格尔木市90千米的110千伏纳赤台变电站,经南大滩、不冻泉、五道梁风火山、二道沟、乌丽盆地,南止于110千伏沱沱河变电站,全长313千米,共有杆塔900基。314千米的输变电工程,共分成了4个施工标段:Ⅰ标段,110千伏纳赤台变电站至不冻泉,全长93千米,由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承建;Ⅱ标段,不冻泉至110千伏五道梁变电站,全长83千米,由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承建;Ⅲ标段,五道梁至沱沱河,全长138千米;Ⅳ标段,五道梁、沱沱河两座110千伏变电站,Ⅲ、Ⅳ标段均由青海送<BR>变电工程公司承建。<BR>&nbsp;&nbsp;&nbsp; 青海省电力公司党政工领导十分重视这一工程的建设,把其视为自己的“责任田”,依据现场情况,对工程建设施工单位——青海送变电工程公司提出了“创新出一套高海拔地区施工管理新经验”的要求。青海送变电工程公司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施工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建一流高原输变电工程”,保证安全、优质地完成工程建设任务。<BR>&nbsp;&nbsp;&nbsp; 送变电工程公司在工程前期准备阶段,曾多次派人现场踏勘,掌握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且虚心向铁路建设部门请教。通过多次调研考察,他们对解决高原三大难题已是胸有成竹!<BR>&nbsp;&nbsp;&nbsp; 若在平原地区,这一工程量并不算太大,在久经沙场的建设者们眼里,这点工程可谓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但在这里,情况迥然不同,高寒、缺氧、大风、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无法忍受的干燥,严重威胁着建设者的健康,甚至于生命;沼泽、冻土、流沙、塌方、生态脆弱成了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BR>&nbsp;&nbsp;&nbsp;&nbsp; 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的重担落在了电力建设者的肩上,他们临危受命,责任重大,能否干好这一工程,被直接提到了讲政治的高度,每个<A target=_blank></A><B>电建</B>职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恶劣环境令民工大撤离<BR>&nbsp;&nbsp;&nbsp; 农民工,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催生的一支特殊的劳动大军。在青藏铁路Ⅱ期配套的输变电工程中,同样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们分别来自四川、贵州、甘肃和青海乐都等地,青送的工地上,共有11支民工队伍,达到了1000多人。他们怀着美好的憧憬,希冀着用自己的双手换来劳动报酬,以此养家糊口,改善生活条件。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然而,青藏高原狂暴的性格与他们心目中的想象实在是大相径庭!<BR>&nbsp;&nbsp;&nbsp; 在青海送变电公司承建的第Ⅲ标段,海拔最低处4600米,最高达5100米,是本次工程中条件最艰苦的一段。这里,一年无四季,夏季从6月中旬开始至9月中旬,过后便是严冬。7月中旬到8月底进入雨季,地面四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水坑。在这里,一天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狂风、暴雨、冰雹、雪片可以在一天之内狠狠地砸向你的头顶,让你牢牢记住青藏高原的脾气!<BR>&nbsp;&nbsp;&nbsp; 3月14号左右,送变电公司的各施工队陆续进入工地,安营扎寨。但此时,白天刺目的阳光刀子般像要剜去人的双眼,极其强烈的紫外线照得人们脸上直爆起指甲大小的紫皮,由于极度的干燥,人人嘴唇都裂开了几道血口,一张嘴便会鲜血直流。到了夜晚,常常是狂风肆虐,风速30米/秒是司空见惯的常事,有时,坐在汽车上行路,觉得汽车像要被刮翻似的抖动,至于人根本就走不了路。<BR>&nbsp;&nbsp;&nbsp; 4月初,在5100米的风火山工地,一批内地民工刚刚扎下帐蓬。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二分之一的这里,已让他们胸闷、心悸、气喘吁吁、头痛欲裂,是夜,忽然狂风大作!巨风掀翻了帐蓬,刮起了所能刮动的一切物品,十几个民工惊惧地紧紧抱在一起,熬过了艰难的一夜。<BR>第二天,他们悄悄地离开了。<BR>&nbsp;&nbsp;&nbsp; 又有一批民工,到了工地后,除了吃饭、上厕所外,没有人出过帐蓬,他们睡了整整5天之后,把帐蓬、床板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当地的牧民,又悄悄地离开了!100人的民工队,走了97人!民工走得最高潮时,11支民工队,走得只剩下了4、5个民工负责人。民工们不要工<BR>钱,也不给任何人打招呼,只要能到格尔木,便想尽一切办法,离开这个令人生畏的地方!<BR>&nbsp;&nbsp;&nbsp; 民工们不是不愿意用自己的劳动换来富裕的生活,而是这里极端的恶劣环境将他们拒之门外;民工们不是因为送变电公司对他们没有情份,而是强烈的高山反应逼迫他们离开;民工们不是不愿意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一工程作点贡献,而是极度的缺氧不容他们呆在这里!<BR>我们知道,农民工找份工作并不容易,而能找到报酬较高的工作则更不容易。送变电公司给予了<B>电建</B>史上最高的计件工资——只要把杆塔坑位挖下去1米深,即付185元工资!在1999年,砸一方浇制基础用的石砾,报酬3元钱;一个民工一天的工资是8元钱。而这次工程的报酬<BR>是如此的优厚,对于只为打工挣钱的民工来说,不能不是很大的优惠条件。然而,民工们宁可不要钱,也要离开这里!青藏线输变电工程施工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不言而喻!<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火线上又见铁军<BR>&nbsp;&nbsp;&nbsp; 青海送变电工程公司的职工队伍,由于多次出色完成了急难险重的艰巨任务,而被电力职工们亲切地称为“铁军”。他们在1992年的盘道地区、1998年的查让山脉以及330千伏乌格Ⅰ回线路抢险、施工中,都有过极为突出的表现,赢得了人们的信赖。<BR>&nbsp;&nbsp;&nbsp; 这次工程,“铁军”没有辱没他们的名字,他们把这一光荣称号大写在了青藏高原,大写在了天地之间。第一批民工队走完了,然而“铁军”却坚定地留了下来,没有一个人退缩!<BR>&nbsp;&nbsp;&nbsp; 说到“铁军”,不能不提起一个人。此人个头不高,但很结实,一头浓密的黑发向后梳着,高高鼻梁透着一股睿智,明亮的眸子里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他就是赵世兴,该项工程送电项目经理。自“铁军”们在3月18日进驻工地后,他在工地一呆就是120天,没有下一次山,43岁的他身体已不如年轻人,于是高原反应这一难缠的魔鬼天天扰得他痛苦不堪,头昏、头痛、呼吸困难使他每天工作完后都要打吊针,但他拔掉针头后,又是那个生龙活虎、精神抖擞的赵世兴了。<BR>&nbsp;&nbsp;&nbsp; 民工队走完了,赵世兴心急如焚。他和同志们详细研究了民工撤走的原因:走了的民工都是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外地民工,对青藏高原的气候极不适应。于是,他当即立断,立刻招慕青海的当地民工,情况定会好转。果然,之后陆续来到的民工身体状况较前强了许多。<BR>&nbsp;&nbsp;&nbsp; 赵世兴十分清楚,要稳住民工,管理是关键。他要求民工队统一配备了服装,连暖瓶也要统一,从精神面貌上为之一振。他强制性地对民工队进行了班组建设,把民工的组织管理机构用图表的形式挂在墙上,使民工的组织网络一目了然。他还在民工中选出了安全管理员、质量管理员,在工作的每个环节,使民工都有了要向上负责的人。一盘散沙的局面没有了,民<BR>工队成了有极强的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的“铁拳头”,民工的组织体系完全得到了可靠保证。<BR>&nbsp;&nbsp;&nbsp; 光靠组织纪律的约束管理民工,这还远远不够。民工也是人,也有思想,也有<A target=_blank></A><B>情感</B>。于是,赵世兴定下了民工看病免费,医生主动找民工的制度,使民工免去了看病花钱的顾虑,他还要求,民工队在晚上睡觉时强制吸氧,等民工们都进入了梦乡,医生再轻轻地把氧气面罩撤去。这样,虽然每个月每人要用去2—3瓶大罐氧气,成本增加了,但赵世兴说,为了人的健康,这点代价值。<BR>&nbsp;&nbsp;&nbsp; 赵世兴要求每个民工队必须搞好伙食,顿顿有肉、有菜,使民工不光要吃饱,更要吃好。有一次,送变电的领导去工地视察,惊讶地发现民工队的食堂里竟一下子煮了5大锅肉,领导笑了,称赞赵世兴很会管理。</P>
<>&nbsp;&nbsp;&nbsp; 不光如此,赵世兴还要求民工们投稿,把在工地的新闻、感受写成文章投到工地简报上,既丰富了民工的业余生活,也活跃了他们的思想,提高了情趣,民工队伍的情绪稳定了,大家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向赵世兴诉说。民工队由以前的雇佣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BR>&nbsp;&nbsp;&nbsp; 李连和,一个乐都的民工队负责人,个体老板,他讲了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赵世兴会做思想工作。有一次,赵世兴问民工们:“天底下啥最高?”有人说大山高,有人说我家门前的大树高,有人说城里的楼房高。赵世兴看了看众人说:“天底下啥高高不过人心,啥低低不过求人!”他接着说,唐古拉山再高,也高不过人心,我们只要拧成一股绳,没有干不下来的工程。这是国家的政治工程,必须干好,马虎不得!<BR>&nbsp;&nbsp;&nbsp; 李连和说:“一到工地,赵总的脸马上黑下来了,他的要求实话是太严太严,严得叫人受不了。为了环保,在工地上哪怕是有了一块小纸片,他也要叫你带到格尔木再扔掉!赵总曾对我说,干完了这个工程,叫我马上退休也值得。我们民工队被他感动了,啥麻烦也没找过,有了困难我们自己克服!”这就是赵世兴,一个“铁军”的典型代表。送变电公司由于工程很多,本次来到青藏线工地的职工超不过30人。但他们个个是技术领头人、工作管理者、工程负责人,个个意志坚强,认真负责,思维敏捷,在他们的带领下,1000多人的建设大军日夜奋战,奏响了一曲时代的嘹亮凯歌。<BR>&nbsp;&nbsp;&nbsp;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络:不怕污蔑,不怕恫吓;<BR>&nbsp;&nbsp;&nbsp; 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BR>&nbsp;&nbsp;&nbsp; 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BR>&nbsp;&nbsp;&nbsp; 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BR>&nbsp;&nbsp;&nbsp; 诗人郭小川的诗句是对我们送电“铁军”的最好写照!<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和大自然的“肉搏战”<BR>&nbsp;&nbsp; “肉搏战”,在硝烟滚滚的战场最为惨烈,最为惊心动魄,但也最显英雄气概。<BR>&nbsp;&nbsp;&nbsp; 在青藏线输变电工程中,建设者们经常和大自然进行着你死我活的“肉搏战”。<BR>&nbsp;&nbsp;&nbsp; 提起这一工程,不能不时常提到大自然,如果抛开大自然的因素,这里的工程量并不算大,但是,在这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施工,这一工程的难度却增大了几十倍、上百倍!<BR>&nbsp;&nbsp;&nbsp; 在恶劣的条件下,截至7月14日,第Ⅲ、Ⅳ标段完成了如下的工程进度:<BR>&nbsp;&nbsp;&nbsp; 线路复测446基,占总量的100%;工地运输202879吨·千米,占总量的44.97%;土石方工程36968立方米,占总量的71.85%;基础工程293基,占总量的65.70%;杆塔工程197基,占总量的44.17%。<BR>&nbsp;&nbsp;&nbsp; 上面几组干巴巴的数字,却包涵了电建人怎样的汗水和辛劳啊,是他们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BR>有人把青藏高原比喻成了一位美丽而神秘的女神,那么风火山就是这位丽人额上的一颗美痣。然而,这里却暗藏着隐隐杀机!4月的一天,天色昏暗,黑云压顶,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在风火山顶炸开,黑云被强烈的闪电撕开了一道雪亮的裂口,像狰狞的怪兽猛然张开了<BR>骇人的巨口!巨口处,喷射出十几个大如拳头的火球直击五道梁变电站工地。“砰——”,杂草被引燃了,火球依然满地乱滚,空气中满是电弧的焦糊味。这就是此处有名的球形闪电。闪电发生后,人们紧急疏散,才未造成人员受伤。<BR>&nbsp;&nbsp;&nbsp; 由于缺氧,机械设备的出力只能达到格尔木地区的一半,只见机械“突突”地冒着黑烟,可就是行动缓慢。由于5月份接连下了几场大雪,累积起来能有1.2米厚,雪融后形成了大片的沼泽,汽车、吊车、钻机等设备根本无法到达预定的施工位置。有劲使不上,干瞪眼没办法,直急得人们心如火燎!无奈,大家想出了一个笨办法——把几根枕木捆在一起,做成“木筏”,放在沼泽边,上面再铺了一层钢板,机械设备前进几米,就把后面的“木筏”再挪到前面,一点点向前挪。就这样,在施工沿线,还是有不少的车辆陷在了沼泽和流沙中动弹不得,等着救援。<BR>&nbsp;&nbsp;&nbsp; 在这里,挖塔基基坑,是件万分辛苦的事情。本来高寒缺氧,使人站在原地就头昏恶心,更何况还要用力去挖掘!沼泽地经烈日一晒,冻土融化了,成了烂泥和水坑,当你费尽艰辛舀干了所定坑位周围的积水,挖掉了1米多深的烂泥后,在地下等着人们的是坚硬如铁的高原永久性冻土!这冻土,往往是和核桃大小的石砾冻结在一起,比铁还坚硬,用粗大的钢钎、铁锤砸下后,但见火星四溅,冻土却只有一个小白点!<BR>&nbsp;&nbsp;&nbsp; 在这里,施工难度最大就在基坑开挖,施工时间最长也在基坑开挖,最让人无可奈何的,还是基坑开挖!在平原上,一天能挖一个坑,在这里,20天也挖不好一个!这就是青藏高原,这就是她坚韧如铁的肌肤!<BR>&nbsp;&nbsp;&nbsp; 从沱沱河变电站向五道梁方向前进,有些基坑的开挖简直达到了让人欲哭无泪的地步。有许多基坑,费尽辛苦刚挖得差不多了,却遇到了塌方。坑底下挖土的人,不,确切说是挖泥的人被迅速用绳索拉到了地面,而抽水泵、所有的工具一股脑儿被埋在坑中,原来1.5米见方的基坑却塌成了直径6—7米的大坑,塌坑迅速积满了地下水,多少天的劳动毁于一旦!<BR>&nbsp;&nbsp;&nbsp; 这种情形经常发生。于是技术人员想出了许多办法对付塌方:在地面做了一些2.5米×1.5米,高为1米的水泥大框架,重2吨,叫做“沉井”,挖一米便放下一个“沉井”,一直到放下8个“沉井”时,专门对付这种特殊地貌的桩基——管桩便可以下到设计位置,再在周围回填砾石、原土等,一个塔基才算做好。管桩也有大有小,大的8吨重,小的2吨。在青送施工的第Ⅲ标段,用“沉井”处理的基坑达236个,技术人员说,这是“啃骨头”工程,一个基坑20天也未必能完工。<BR>&nbsp;&nbsp;&nbsp; 除了水泥“沉井”外,还用上了钢板“沉井”、混凝土现浇等工艺对付不时发生的塌方。<BR>&nbsp;&nbsp; 即使是基坑能够正常挖掘,那艰辛的程度也十分惊人,在坑中挖泥的人员上到地面后,满身满脸都是泥水,那样子真和“泥人张”手中的艺术品差不多。看到这些,许多人的眼圈发红了,这就是我们的职工啊,这就是输送光明的人!<BR>&nbsp;&nbsp;&nbsp; 和杆塔基坑开挖相比,五道梁、沱沱河两座110千伏变电站的施工相对快一些。因为变电站的面积不大,基础开挖时的地质情况不像分布在不同地带的杆塔那样复杂。现在,沱沱河变电站的钢质框架已屹立在了基础之上。<BR>&nbsp;&nbsp;&nbsp; 人们和大自然“肉搏战”的战场,四处可见。在中铁十二局承建的纳赤台——不冻泉第Ⅰ标段,情形也是如此。<BR>&nbsp;&nbsp;&nbsp; 在这一标段的昆仑山口,有18基铁塔要建,这里的坑位全是石头,要使用炸药,但离公路很近的几基怕砸着过往的车辆不能炸,只能用人工慢慢挖,在石头上挖坑,谈何容易!Ⅰ标段的许多地方,要么是石头,要么是流沙,要么是沼泽。如在沙土上挖坑,要先浇上几吨水,等沙子沉下去了,有了一定强度,才能挖坑,其困难并不比沼泽小多少。尤其是玻璃钢塔基的施工要求很高,精确度要很准才行,施工人员往往是从早晨7点一直干到凌晨2点才能干完一基塔位。中铁十二局足迹遍及祖国各地,但他们说,这是最难干的一次工程。<BR>这一工程创造了许多“之最”,最高的海拔,最艰苦的环境,最少的氧气含量,最难开挖的基础坑位,最长的挖掘时间,最难解决的地质条件,最苛刻的环保要求……这些“之最”,将会让每个施工者终身难忘。<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钻石光芒<BR>&nbsp;&nbsp;&nbsp; 宝石之王——钻石光芒之璀璨,自然界无与伦比。但青藏线输变电工程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们身上所焕发出的光芒,比钻石之光还要绚烂百倍,他们以高尚的人格,使世间的一切自私自利的行为相形见绌,让那些只会营造自己安乐窝的可怜虫无地自容!<BR>&nbsp;&nbsp;&nbsp; 中铁十二局项目经理杜全营,是涌现出的又一杰出人物。48岁的他,是本次工程中年龄排在第二位的人物。2003年来实地考察时,一查身体,血压偏高,他怕领导知道不让来,便偷偷吃了两片降压药,硬是来到了这里。现在,每天还在吃药维持。<BR>&nbsp;&nbsp;&nbsp;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老杜每天都要在纳赤台—不冻泉—五道梁跑一趟,从不间断。为了工程,他一年只回一趟在太原的家,孩子在重庆工作,一家人三地分居。<BR>看起来和和气气的老杜,却是个十分敬业的人,在玻璃钢基础浇制中,第一、二基由于没有施工经验,稍有偏差,但从设计允许值上完全可以说得过去。可老杜却操着浓重的唐山家乡口音下令:“炸掉!”“重来!”他查安全很严,还有个绝招儿,每当看见有犯《安规》的人<BR>,立马就用随身背着的相机“咔嚓”一下录入镜头,管你是什么人,在大会上只得认罚。<BR>&nbsp;&nbsp;&nbsp; 中铁十二局的白东辉指挥说,杜总对他们讲,“基础浇不完,我死也要死在青藏线上!”这话激励了周围许多人。大家在老杜的带领下,玩命地干着,施工进度始终在受控状态。<BR>&nbsp;&nbsp;&nbsp; 老杜的同事们讲,中铁十二局从干35千伏青藏线工程起,已两年多了,杜总最大的享受是每个月来到格尔木,洗个热水澡。去年有一次他去北京学习,学习了几天就在课堂睡了几天,特有的高原反应——“醉氧”让他如此昏睡。当老师知道是从青藏线下来的人后,特赦他可以睡,但不能打呼噜。<BR>&nbsp;&nbsp;&nbsp; 送变电公司送电项目副经理路林,一位能干的小伙子。他和赵世兴一起,从3月18日趴到工地上,再也没有回家。烈日晒得他成了“黑人”兄弟,前几日,妻子和漂亮的女儿实在不放心,专程来工地看望他,见他平安无事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去。<BR>&nbsp;&nbsp;&nbsp; 完全可以这样讲,去青藏线输变电工地工作的人,每人都有一段如诗般的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电业职工广阔的胸怀,证明了无愧于电业职工这一响当当的名字。<BR>&nbsp;&nbsp;&nbsp; 在青藏线,不光是工程的直接参与者如此优秀,任何部门的人,都在为这工程添砖加瓦,都是那样闪闪放光。电力建设管理公司的业主代表李志坚,就曾为协调工程各方费尽了心机。</P>
<>&nbsp;&nbsp; 每月16号,是他召开工程协调会的日子,为此,他要事先了解各方情况,做到会上协调无误,从一个数字就可知道他工作量之大、之繁:三个月中,他仅电话费就用了2700元!<BR>&nbsp;&nbsp;&nbsp; 电力设计院40岁的女工程师耿秀兰,在血压高达160毫米汞柱的情况下上了工地。身为110千伏五道梁、沱沱河变电所土建工程的主设计师,她实在放心不下,工程施工顺利吗?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强烈的责任心驱使她毅然前来。结果,在五道梁工地,她忍不住胸口剧痛,<BR>一口鲜血喷涌而出。回来后,为了加班绘制高压氧仓的图纸,她把病情一拖再拖……<BR>&nbsp;&nbsp;&nbsp; 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在青藏线输变电工程建设中,每个人都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都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了火热的工地,他们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青藏高原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无愧为电力建设史上最可爱的人!<BR>&nbsp;&nbsp;&nbsp;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青藏线输变电工程,是青海电力公司全部力量的总动员,不光是“铁军”在前方“厮杀”,设计、监理、科技试验等单位都在工程建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BR>&nbsp;&nbsp;&nbsp; 省电力设计院承担了全部线路和沱沱河、五道梁两座110千伏变电所的勘测与设计任务,在工程前期的杆塔定位中,十几名技术人员从2004年4月—9月,硬是用双脚一步步将几百千米的线路走了过来,其艰辛可想而知。<BR>&nbsp;&nbsp;&nbsp; 智鑫、迪康两个监理公司的工程监理陈海龙等和董国玺,一直坚守在工地,严格为工程质量“把脉”,保证了工程的每一环节都处在严格的技术监控之中。智鑫监理公司在格尔木长期包下了宾馆的一间房,预备着监理人员一旦生病后,回到格尔木保证有住处。<BR>&nbsp;&nbsp;&nbsp; 在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电气设备的高原适应性,在国内外缺乏相关研究,青海省更是一片空白。青海电力试验研究所受青海省科技厅委托,对青藏铁路供电工程电气设备作高原环境适应性研究;受青藏铁路公司委托,对青藏铁路所选用的柴油发电机组和光伏电站系统以及长距离送电系统作适应性研究。<BR>&nbsp;&nbsp;&nbsp; 该所高压室技术人员克服种种困难,深入设备安装和运行第一线开展试验工作,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BR>&nbsp;&nbsp;&nbsp; 他们的研究,将为青藏铁路供电工程提供所必须的工程数据和结论,提供工程所必须的运行依据,从而为工程的技术可靠性和经济性提供了坚强保证。<BR>&nbsp;&nbsp;&nbsp; 诗人臧克家说的好——<BR>&nbsp;&nbsp;&nbsp;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BR>&nbsp;&nbsp;&nbsp;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BR>&nbsp;&nbsp;&nbsp;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BR>&nbsp;&nbsp;&nbsp;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BR>&nbsp;&nbsp;&nbsp; 是的,祖国和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们——青藏线上舍生忘死的英雄们!<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尾&nbsp;&nbsp;&nbsp; 声<BR>&nbsp;&nbsp;&nbsp;&nbsp;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BR>&nbsp;&nbsp;&nbsp; 难度空前的青藏线输变电工程将向世人诏示:广大的电力建设者是任何艰难险阻都压不垮、砸不烂、锤不动、打不散的钢铁队伍,面对国家利益,他们能够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的青春是无悔的青春,他们在青春勃发的时候,参与了一项人类历史上伟大事业的奠基礼!<BR>“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历史将会证明,青藏铁路输变电工程的建设者们,做到了前人不曾做到的事情,他们的英雄壮举和英勇气概,将永载史册!<BR>&nbsp;&nbsp;&nbsp; 让巍巍唐古拉山脉作证吧!<BR>&nbsp;&nbsp;&nbsp; 让滔滔雅鲁藏布江作证吧!<BR>&nbsp;&nbsp;&nbsp; 让茫茫青藏大地作证吧!<BR>&nbsp;&nbsp;&nbsp; 青藏铁路工程电力建设史上最可爱人树起的精神丰碑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BR></P>
发表于 2007-5-17 17: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电建的英雄们致敬</P>
发表于 2007-11-26 22: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 src="http://www.dianjian.net/emotion/01.gif" onload="if(this.width>800)this.width=8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电力建设网站 ( 苏ICP备1603097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4-5-9 13:48 , Processed in 0.20161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