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49|回复: 0

[资讯] 红沿河核电工程项目“国产化”之路舞动大连经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7 16: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优秀的项目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这句话在红沿河核电项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首个批准开工建设,我国首个一次批准4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当时自主化程度最高和国产化比例最高,东北地区第一个核电厂及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建设项目。截至2008年年底,红沿河核电项目与大连企业共签合同52个,签约金额约2.6亿元。



    “国产化”战略舞动大连经济

    红沿河核电是我国“二代加”核电的示范项目,在我国自主化核电体系建设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投建之初,项目便确定关键设备国产化比例不低于85%;1、2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不低于70%,3、4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不低于80%。

    目前,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重要设备的供应合同和主要安装合同均已签署,国产化、自主化设备占据了主导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众多“大连制造”、“辽宁制造”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在已签约的主要设备采购合同中,反应堆厂房环吊制造由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承担;1号核岛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由一重(大连)承担;常规岛主给水泵组由大连苏尔寿分包;核岛止回阀、截止阀由大连大高阀门承担;主变压器由特变电工沈变集团承担制造任务。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大连制造”的参与,对带动大连、东北的装备制造业,振兴老工业基地,促进地方保增长、扩内需等都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到今年年底,红沿河核电项目共计划签订采购包合同265个,占采购包总数的91%,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核电自主建设水平,带动核电产业升级,将起到更加巨大的促进作用。



    技术创新助推项目进程

    自2007年8月18日主体工程开工以来,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进展顺利。2008年,红沿河核电1号机组常规岛提前1个月零3天开工,2号机组核岛提前48天浇注第一罐混凝土。2009年3月,3号机组核岛和常规岛工程又相继开工。其中,3号机组常规岛更是提前65天实现开工。今年,红沿河核电项目4台机组将全面铺开,并将进行1号机组的穹顶吊装,这标志着该工程开始进入安装全面开工阶段。目前,红沿河项目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同时开工机组最多的核电项目。

    与此同时,项目的生产准备、设备制造、安全与质量管理、公司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快速推进。由于是东北地区第一个核电项目,面对新的环境、条件,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供参考,红沿河核电项目在建设中克服了冬期施工、砂石料采购、核岛外墙保温等诸多困难,采用给混凝土“穿马甲”等新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

今年3月,在2号机组率先实现反应堆厂房筏基A/B两层整浇的基础上,项目结合厂址条件,在3号机组反应堆厂房施工上再一次创新性地进行筏基A/B/C三层整体浇注,不仅为CPR1000核电项目工期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参考,也为EPR核电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可持续发展与能源供给相辅相成

    经济要振兴,电力要先行。辽宁省属一次能源缺乏的地区,需从省外调入大量能源。随着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能源短缺问题成为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辽宁每年从周边地区进口的电力已近200~300亿度。煤炭资源短缺和运输能力不足成为困扰辽宁能源供应和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据统计,辽宁省能源对外的依存度已由“七五”期间的20%提高到2005年的51%,预计2010年将达到60%以上。随着辽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电力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红沿河项目的建成将极大地缓解这一问题。到2014年,红沿河核电4台机组按计划将全部投入商业运营。该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300亿千瓦时,可以满足时下两个大连的年用电量。同时将有效改善辽宁省的能源供给结构。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核电项目的主要出发点之一。早在1978年,辽宁红沿河核电项目就开始厂址筛选等工作,在项目审批和前期工作阶段,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核安全局等部门多次对核设施安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考察和审评。综合各种因素,红沿河核电站是我国已建、在建和待建核电厂中条件最为优越的厂址之一。工程的每一个进展,都严格地执行施工计划与质量控制,尽可能减少核电站施工建设给附近海域和居民造成泥土、粉尘等污染,为安全优质高效建设核电站奠定了坚实、直接的质量安全屏障。

    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工程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站相比,每年少消耗原煤约1200万吨,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漂尘、灰渣等均为零排放,由此可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约2400万吨,二氧化硫约10万吨,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气体约6万吨,煤灰约120万吨。其中,仅一年减少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相当于1300万公顷面积的森林吸收量,环境效益显著,等于在大连后方再建了一个美丽的后花园。(记者张玮炜)



新闻来源:《大连日报》(2009年5月26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电力建设网站 ( 苏ICP备1603097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4-5-20 21:51 , Processed in 0.1989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