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18|回复: 2

[资讯] 郎咸平:光伏贸易战 中国并非受制于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9 09: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在2011年3月急转直下之后就再也没有调头向好,让无数翘首等待的业内人士透心凉。面对遥遥无期的寒冬和步履维艰的整合之路,有人将其归咎于欧美对华光伏产品双反,但也有专家认为,这根本就是中国光伏企业咎由自取。




郎咸平

欧美这么多光伏企业先后倒闭,连曾经傲居世界第一的Q-cells也破产了,而中国的大型光伏企业却一家也没有倒闭,这根本不符合市场固有的逻辑!欧美国家的人,特别是那些倒闭的企业主以及所在企业的员工,更是无法理解。他们发动双反,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欧盟调查从根本上撼动中国光伏市场

欧盟或重创中国太阳能面板制造商。该行业在欧洲的补贴下得以繁荣,并且让欧盟成了最大的出口市场。而中国太阳能面板的大量涌入意味着它们将面临被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命运。为扩大产能而大肆举债的公司如今看起来更加脆弱不堪了。

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都对太阳能给与了慷慨的援助,从而推动了太阳能面板制造商的成长。但援助减少--部分上是因为欧元危机--直接导致了行业的洗牌。比如,4月份申请破产的德国Q-Cells4就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例。

中国生产商的崛起既快且迅猛,让它们成了明显的耙子。2001年,该国制造商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和模块占全球总量的1%,到2010年,它们已经抢占了半数全球市场。如今世界前五大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中有四家、五大太阳能模块制造商中有三家是中国的。在这个行业里,规模至关重要,因此他们相对低廉的成本就成了一个优势。但是地方政府对这个被视为战略性行业的支持也起到了作用。

美国方面已做出反应,对中国制造的太阳能面板施加了30%以上的关税。但来自欧盟的关税威胁带来的损害会更大:欧洲占了整个太阳能行业出口的60%。不仅如此,欧盟的调查不仅涉及已完工模块,甚至包括元件组成部分。

在欧盟最终在五月份得出调查结论之前,不确定性已经让重度负债的中国生产商不堪其苦了。消息传出后,尚德等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跌至新低点。尚德今年净亏损面预计仍将扩大,而来年还要勉力偿付5.41亿美元的债券。就连中国的银行可能也不愿意再将他们的债务展期了。

也许最终中国市场能够担负起这一重压。中国全球贸易的一份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本土销量或占到全球的19%,而2011年该比例只有7%。然而,不是所有玩家都能够存活到那一天。对部分生产商而言,欧洲的关税恐怕已经是最后一根稻草了。

光伏巨头纷纷裁员 行业整合迫在眉睫

9月12日,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光能)发布公告,表示为节约成本,正在实施精简机构计划,具体措施包括将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两条业务线分开,规模维持在最小单位。同时,将实施包括裁员在内的一系列节约运营费用的措施。

天合光能媒体公关负责人对表示,因为公司CEO高纪凡正在天津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不方便就此事接受采访。她同时表示,目前情况以公告为准,如有进一步的消息,公司将会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发布。

事实上,对于行业正处于寒冬之中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裁员已不是什么新闻。

自去年美国对华光伏企业展开双反调查以来,围绕着各家光伏巨头,裁员的话题不断传出。今年5月1 日,江西赛维LDK首席运营官佟兴雪曾披露,“自2011年底以来,公司原为19195名的员工队伍已裁减了5554名”,相比较去年7月用工高峰期的 2.8万人,最近一年时间里,这家中国光伏行业负债率最高的巨头已裁员超过三分之一。而刚刚经历反担保骗局的尚德电力,裁员的传闻也始终不绝于耳。

9月6日,随着欧盟宣布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正式立案,内外交困的光伏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表示,随着光伏巨头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企业结构有待调整,为节约成本、减少开支,各光伏巨头裁员不可避免。

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对光伏行业来说,欧洲无疑是目前最主要的市场,在全球光伏市场份额中占比高达70%,加上美国,全球超过80%的光伏市场已经对中国光伏企业关上了大门。对于超过九成产品用于出口,且原本就产能过剩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除减产过冬外,寻找新的市场突破口显得格外急迫。

· 萧函认为,企业加快国内光伏市场开发步伐是明智之选,通过上马光伏发电站项目、提高科技研发投入是当务之急,企业可通过这种方式赢得“喘息之机”。不过,他同时指出,虽然为鼓励国内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工信部印发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装机容量目标由21GW上调到了 40GW,但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

《规划》中提到:“推动资源整合,鼓励企业集约化开发经营,支持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强的企业兼并改造生产经营不佳的光伏企业。”

而自美国双反调查以来,众多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行业整合势在必行。但时至今日,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光伏企业尚未出现能影响到行业格局的整合案例,光伏巨头们依然各自在困境下苦苦支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09: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去年美国对华光伏企业展开双反调查以来,围绕着各家光伏巨头,裁员的话题不断传出。今年5月1 日,江西赛维LDK首席运营官佟兴雪曾披露,“自2011年底以来,公司原为19195名的员工队伍已裁减了5554名”,相比较去年7月用工高峰期的 2.8万人,最近一年时间里,这家中国光伏行业负债率最高的巨头已裁员超过三分之一。而刚刚经历反担保骗局的尚德电力,裁员的传闻也始终不绝于耳。

9月6日,随着欧盟宣布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正式立案,内外交困的光伏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表示,随着光伏巨头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企业结构有待调整,为节约成本、减少开支,各光伏巨头裁员不可避免。

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对光伏行业来说,欧洲无疑是目前最主要的市场,在全球光伏市场份额中占比高达70%,加上美国,全球超过80%的光伏市场已经对中国光伏企业关上了大门。对于超过九成产品用于出口,且原本就产能过剩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除减产过冬外,寻找新的市场突破口显得格外急迫。

· 萧函认为,企业加快国内光伏市场开发步伐是明智之选,通过上马光伏发电站项目、提高科技研发投入是当务之急,企业可通过这种方式赢得“喘息之机”。不过,他同时指出,虽然为鼓励国内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工信部印发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装机容量目标由21GW上调到了 40GW,但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

《规划》中提到:“推动资源整合,鼓励企业集约化开发经营,支持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强的企业兼并改造生产经营不佳的光伏企业。”

而自美国双反调查以来,众多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行业整合势在必行。但时至今日,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光伏企业尚未出现能影响到行业格局的整合案例,光伏巨头们依然各自在困境下苦苦支撑。

国金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张帅在其研报中指出,虽然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并未立案,但其反倾销调查范围与美国相比,在电池片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硅片、晶体硅组件等产品,假如最终裁决倾销行为成立并征收惩罚性关税,由于国内光伏组件类企业对欧盟出口超过总销售额的六成,若税率水平与美国相当,则造成的不利影响将大大超过美国双反。

萧函预计,行业洗牌或在下半年逐渐上演,结构整合是大势所趋。

对于寒冬中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裁员、减产仅是权宜之计。《规划》指出,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提升自身生产工艺和研发实力,降低产品成本才是摆在面前的主要任务。

拯救光伏产业从让企业破产开始

中国光伏企业真正的挑战并不是反倾销案,甚至也不是很多专家所说的过度依赖出口市场———尽管这个问题也很严重,真正的问题是在企业预算软约束下价格机制不再发挥作用:因为地方政府的各种隐性兜底,尽管光伏产业已经是全行业亏损,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行业却没有一家企业倒闭,甚至还出现了政府财政为企业埋单的怪事。

从这个意义而言,欧美的反倾销只是让光伏企业的危机提早到来而已。只有当光伏企业开始破产时,市场才开始竞争———以前的市场,只不过是市场在竞争补贴。

9月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继3月份美国宣布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31.14%-249.96%的惩罚性反倾销关税后,中国光伏产业海外市场上传来的另一个噩耗。

为何要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单从法律而言,是其指称中国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欧洲竞争对手以此为理由来寻求政府保护。但是用这个解释还很不够,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为何在两年或者三年前并没有这样的调查?而且从更广的视野来说,更低的价格有利于欧洲的用户,甚至可以说是有利于整个欧洲,那为何欧盟还是要发起反倾销调查?不景气的经济形势恐怕是真正的原因,企业对中国低成本产品的恐惧、民众对失业的恐惧和政客们对选民的承诺等一系列因素,最终促成了这次欧盟的反倾销调查。

那么,如何应对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拯救危机中的中国光伏产业?法律上积极应对当然是一个必须的选择。但是仅凭法律上的应对就能够让中国光伏企业走出目前的危机吗?恐怕很难。

让我们先了解下中国光伏企业的形势吧。2008年,我国前十位最大的光伏企业产能占全球的 30%;在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50%;在2012年更是达到了63%。那么,这么多的产品都是哪里在消费呢?答案是欧美市场。据统计,2010年 96%的光伏产品出口,2011年则是88%的产品出口。绝大多数产品都出口国外,导致国外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国内光伏企业就花容失色。

因为经济形势的缘故,近年来欧盟各国普遍减少了对光伏用户的补贴,随之受到影响的就是中国的光伏企业———没有了政府对用户的财政补贴,消费者自己购买太阳能产品就显得不那么划算,整个市场的容量立即减少。为了在这个市场中还能立足,光伏企业只好祭出价格战这个利器:2010年硅片价格在26-30元之间,现在不足10元;2010年电池1块多钱一瓦,现在不足5毛一瓦。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国内光伏企业的经营收益明显恶化。

从上市公司半年报结果就可看出,国内上市光伏行业的整体净利润率为0.6%,近九成公司中期业绩出现同比下滑。另外据W ind资讯,78家光伏产业相关的A股上市公司中,有62家公司中报披露的净利润同比下跌。另据财报显示,2011年度在美国上市的光伏企业全部亏损。

这种全行业亏损的情况是怎么造成的?很多人解释是因为无需竞争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这个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成立,但是如果仔细推敲,这个解释并不成立。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行业来说,竞争只会导致企业优胜劣汰,但现在的问题是光伏企业属于全行业亏损。问题出在哪里?恐怕要出在不恰当的产业政策上。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因为优先扶持发展,所以光伏产业也就有了各项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银行信贷等方面都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吸引了过多的资本投入这个行业,原本供不应求的市场因为在短时间内增加的企业而迅速出现了产能过剩。

更为恶劣的是,即便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全行业亏损,还没有企业因此而倒闭,不少地方政府积极为企业筹措资金,江西省新余市政府甚至以地方财政为江西赛维偿还信托贷款。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去年曾发生过在一个月内有三家标杆性光伏企业连续倒闭。2011年9月1日,曾被寄予厚望的硅谷太阳能新星Solyndra宣布申请破产保护,1100名员工遭解雇。在此之前,两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EvergreenSolar和SpectraW att分别于8月15日和19日相继申请破产保护。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破产是最为正常不过的现象,投资者正是通过破产释放的信号将资源配置到其它更好的行业中去,从而避免了再次的浪费。

也正是如此,中国光伏企业真正的挑战并不是反倾销案,甚至也不是很多专家所说的过度依赖出口市场问题——尽管这个问题也很严重,真正的问题是在企业预算软约束下价格机制不再发挥作用:因为地方政府的各种隐性兜底,使得优秀的企业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尽管光伏产业已经是全行业亏损,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行业却没有一家企业倒闭,甚至却出现了政府财政为企业埋单的怪事,这实在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发表于 2012-11-12 09: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欧元危机--直接导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电力建设网站 ( 苏ICP备1603097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9 07:01 , Processed in 0.21091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