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59|回复: 1

[资讯] 光伏寒冬生存道V2.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 14: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默克尔带着大额订单结束访问后不到两周,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立案,中国光伏组件厂瞬间被击中软肋。吸取了上次美国双反后的经验,哗然了一阵后,各个光伏组件企业开始迅速组织自己的法务团队,各自去准备应诉双反的材料。

应对双反,光伏圈的第一反应是:瘦身。据调查,二季度的中国光伏组件总产能利用率同比2011年Q2减少约50%;此外,各种裁员的消息从大厂纷纷传来,天合、尚德、赛维等等,不间断地出现在各种行业媒体上。

市场在浮躁了几年后,终于在各种贸易战后开始归于冷静。精明的企业主们开始在严寒下思考未来的生存之道。

产能外移

据了解,晶科早在一季度末公布了到南非投资电池+组件工厂的计划,目前工程勘测已经完成,预计明年1月份投产;而中电在土耳其的组件项目也已经立案在马,有序推进。有此想法的企业绝对不止这两家,在笔者的了解范围之内,为了规避针对中国的“双反”而有产能转移到第三国想法的,不少于5家。另外,眼下东欧的贸易商也开始打起了中国闲置电池和组件设备的主意,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各地分散的生产使得规模效应将不复存在,相反,失去了熟练的工人、完整的供应链、成熟的工厂管理,产品的盈利和竞争力如何,还值得商榷。但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对于生产商而言确是个规避风险的好办法。以晶科在南非的动作为例,虽然南非劳动法规定了当地公司必须雇用一定比例的黑人雇员,且眼下几乎所有的生产材料都需要从中国进口和欧洲转口到约堡,但是南非的电站项目中也有一定比例的本地化产品要求,而这些多出的盈利足够当地的光伏组件企业消化这些高出的成本。鉴于此,加上预期到南非2013年可能会出台并网FIT,出于扎根南非、示范非洲的考虑,晶科仍然坚定地选择了南非,进可攻非洲,退可转口卖欧洲。

大干国内

双反后不多久,能源局发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光伏规划》,明确十二五新增安装量为21GW。截止到2011年年底,中国的光伏总装机量仅为3.6GW,这意味着未来三年,国内的安装量将有望连续翻番。

在媒体纷纷正面报道中国政府这一规划时,各家光伏生产厂家的反应却各有不同:已经介入国内项目的,为之欢欣雀跃;完全不介入国内项目的,继续不为所动,而中间层则暗流涌动。一家知名光伏企业CEO表示,他已经将公司所有国内销售裁员,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介入国内项目,不管是投标还是投资,都持观望态度。过去的半年,他的国内销售团队不停花钱买标书做标书出差投标向公司要政策要低价,但是却一无所获。他认为生产型企业现金流最重要,而国内电站项目账期长,中标价格低,都不适合组件厂直接参与。此外,国内项目的老问题一直存在:过高的并网门槛、不能足额发电、电站运营经验。业界戏称中国光伏并网所需要的"46个章",这始终是国内光伏电站开发者的痛。

而与此同时,原先一直在国内光伏项目上滚热的英利和晶科却看到了更广阔的平台,尽管两家企业在项目中的定位些许不同,但是共同点是:两家都获得了大量的出货订单,保证了工厂开工率。从英利的Q2季报来看,虽有较高的应收账款,但是还在控制范围之内。而站在企业角度说,这个账面不是企业造成的,而是市场造成的。

一方面是仍然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另一方面是订单的甜头,在外贸受阻的双反环境下,上半年很多观望的企业也纷纷也按捺不住开始动手。去年在海外项目中试水的海润,在双反立案后不久即发出公告,要和国电在西北的四家子公司合资成立项目公司,持股35%,共计建设电站69MW。这一新闻大幅度提震了海润在股市的表现,也折射中光伏生产企业眼下积极寻找出路的态度。

此外,目前媒体报道了一家知名能源基金运作公司积极签署国内电站项目购买协议的新闻。这一新闻是暗流中最汹涌的一股:如果它在香港上市成功的话,国内的电站商业化基金运作将指日可待。此前业界人士戏称国内光伏电站是"穷人和穷人的游戏",如果电站基金可以上市,国内光伏电站资金问题便可解决。

开发新世界

2011 年,随着产能的明显过剩和各欧洲国家的补贴削减,很多二线组件厂在出货受阻的情况下开始介入到下游电站投资。在去年,最热的光伏投资市场仍然是欧洲,首选是德国。德国有以下几个明确的优势指标:1.有明确的FIT;2.政治稳定;3.电站有买家,可迅速转手;4.可以并网、足额发电。总体而言,由于风险较小,欧洲电站投资业务受到了组件厂的追捧。就组件厂的投资方式而言,一般分为:设备入股和组件+桥贷两种。

随着电站业务模式的成熟和普及,以及欧洲补贴的下降,欧洲和德国的项目已经难以满足各组件企业投资电站时的盈利胃口,眼下的双反立案,为国内组件厂在欧洲的投资雪上加霜。于是,开发商们又把眼光投向了更多欠成熟的市场:东欧、印度、东南亚、南美洲甚至非洲。而这一次,以投资为目的的组件厂又有了新的动作:利用政策性银行的授信或绑定国企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本地化开发。组件企业利用自己原有的渠道开发"新世界"的光伏项目,在项目利润和模确认的情况下,利用低利息的资金去开发投资项目。这么一来,融资成本和业务模式上都有更多的选择。而通过光伏投资,国企可以达到"走出去"的目的,其中能源或电力企业则可以完成在新世界插旗的愿望。其中利用政策性银行授信从事海外项目开发的典型企业,当属汉能。

除了投资电站,深入到新市场也是中国光伏企业的另一个动作。以印度为例,目前在印度本地设立办公室和分公司、并聘用本地员工的中国企业不低于10家。这些本地员工会在项目开发阶段就接触到投资人和开发商,第一时间将品牌信息传到到投资人面前,以达到先入为主的目的。这样本地化运作的光伏分公司和办公室,在非洲和南美已经比比皆是。

垂直和纵向研发

昱辉今年发布了两款新产品:VirtusII高效多晶组件以及MicroRePlus微型逆变器。昱辉是光伏生产企业里少见的"老板挂帅搞研发",可见公司高层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9月6日昱辉的新品发布会上,VirtusII高效多晶组件惊艳亮相,18%的多晶电池效率在现在硝烟四起的价格战里显得格外珍贵。坚持在专业领域内持续进行研发和改良,才可以使生产型企业持续进步。此外,昱辉在同期的美国SPI展会上推出的MicroRePlus微型逆变器也赚足了业界的眼光,转换效率大于99.5%和25年的使用保证,低于目前微逆变器市场价格近20%的售价,都让原先没有电子电器生产经验的昱辉备受关注。

纵观下昱辉2011年至今的公司策略,并没有像其他的公司大规模地介入到下游电站的洪流中,但是昱辉也没有纠结于出货量而顾此失彼,相反,公司基于硅基的垂直产品研发,和纵向研发推出的微逆产品,在实体环境相对恶劣的眼下,在多事之秋的光伏圈,都是难能可贵的"接地气":虽然不涉及下游,但是可以基于系统终端降本的需求,以此为己任,站在生产型企业立场尽力为客户做到利润最大化,既保证了品牌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又为客户提供了经济的解决方案,两全其美。电站、投资、海外自营网点,这些原本不是生产型企业熟悉的领域,没有十足把握而贸然进入,并不一定会有好的收效。

昱辉的两款新产品发布似乎也向光伏其他同仁阐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生产型企业,把产品做好最重要。

2012年的冬天,自欧洲“双反”起就真的来了。光伏企业应对这场严酷的贸易战可谓八仙过海,各有各招,但是很明显,从业者的信心依然坚定,他们相信,只要熬过冬天,便可等到光伏再回暖的日子。
发表于 2013-1-24 02: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那些搞光伏的早就比我们想得远,不是寒冬来了吗,那就卖设备、卖厂房、卖地皮啊,特别是最后一项,就是他们原来的最终打算。君不见,这些年,那些有背景的公司哪个不是在搞房地产赚钱,主业吗,现在看看都知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电力建设网站 ( 苏ICP备1603097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9 04:55 , Processed in 0.20454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